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定义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机械性的介入治疗手段,它是指将金属或可吸收支架永久性地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经球囊扩张释放或自膨胀方式支撑住血管壁,以保持冠状动脉管腔的开放,恢复心肌血供,改善预后。
历史沿革
早在1964年,美国Charles Dotter就提出了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设想,并于1969年研制出第一个支架。但是直到1986年,才由Jacques Puel和Ulrich Sigwart进行了人首例冠脉内支架的植入。但金属裸支架(第一代支架)的问题显而易见-----由于金属直接跟血液接触,易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使动脉支架处出现炎症反应,部分患者金属裸支架周围甚至出现严重瘢痕组织增生,进而导致动脉的重新狭窄,再狭窄率高达30%。
由于金属支架的局限性,为了解决第一代支架的遗留问题,更多的研究与实验在全世界开展。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上公布了有关新支架研发的名为RAVEL的研究结果,从此开辟了药物涂层支架( drug-eluting stents,DES) ———第二代支架的新纪元。这种支架的改进之处在于,当这种药物涂层支架植入人体后,药物便会缓慢释放出来,抑制瘢痕组织在支架周围生长,保持冠状动脉通畅。
检查流程
1. 准备
1.1. 受试者
1.1.1.受试者符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适应征。
1.1.2.术前受试者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1.1.3.术前受试者准备:备皮、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300mg)。
1.1.4.受试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手术室准备:
1.2.1.检查DSA机,心电除颤仪,抢救柜及药品,氧气瓶、吸引器等。
1.2.2.手术室紫外线消毒,打开空调维持室温在18℃-28℃之间。
1.2.3.手术包,动脉穿刺鞘等,以及生理盐水,普通肝素水等。
1.2.4.台上2-3人,台下记录1人,护士1人。
2. 操作规程
2.1. 受试者着病员服,进入导管室,平卧于X线检查床上。
2.2. 暴露手术区皮肤,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铺无菌单、巾。
2.3. 选择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点处,采用Seldiger氏法穿刺动脉成功后,置入6F鞘管,常规鞘内注射肝素3000U。
2.4. 分别选择JL4、JR4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不同体位投照显示冠脉血管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决定支架植入方案。
2.5.指引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导引钢丝送至冠脉远端,球囊扩张狭窄处,选择合适支架植入以覆盖病变。
2.6. 注意:
术中监测心电、血压,如有迷走反射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阿托品1mg静推,血压无回升则静脉滴注升压药;如发生室颤则给予除颤处理。
3. 术后护理
术后局部穿刺点加压包扎和护理;如穿刺股动脉则平卧24小时,穿刺点所在肢体保持平直不弯曲,24小时后解除绷带,碘伏消毒后覆无菌纱布;如穿刺桡动脉则2小时松动压迫器一次,6小时解除压迫,碘伏消毒后覆无菌纱布;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则给予进一步包扎,重新计时。
4. 清理、打扫手术室,保持清洁,并予紫外线空气消毒;清洗、消毒相关器械备用。
临床意义与应用
1.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提示狭窄病变显著(一般左主干狭窄超过50%,其余血管狭窄超过70%),病变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存活心肌的患者。
2.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管腔再狭窄的患者。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或发病12~24小时以内,并且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和(或)有持续严重心肌缺血证据者可行急诊PCI。
4.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患者。包括扩张旁路移植血管的狭窄处、吻合口远端的病变或冠状动脉新发生的病变。
注意事项
1.冠状动脉支架术在局麻下进行,而血管及心脏内均无感觉神经,病人只在股动脉或者桡动脉血管穿刺时感到轻微疼痛,其余过程无明显不适。
2.注意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心态放松、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饮食需注意低盐、低脂,保护内皮细胞及血液环境。
3.植入支架以后,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足量服用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防止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形成血栓或血管再次狭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