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难以修复的“窟窿”终于愈合
75岁的王大爷因吞咽困难来到我院,经检查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6月3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术”。然而术后5天,患者出现了心率快、氧饱低的情况,为进一步治疗,将患者转入了西ICU。
医生揭开患者腹部及胸部的切口敷料时,眼前的一幕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倒吸一口凉气!右胸切口20cm,裂口10cm,深5cm,潜行4cm,并可见脓性分泌物,有大量淡血性液体渗出;腹部切口长达15cm,切口有较多渗液,周围皮肤发红伴破损;空肠造瘘口持续有金黄色液体渗出,周围皮肤被浸渍,破溃严重。
健康人群的伤口容易愈合,但基础疾病多、患病重的人群伤口很难愈合,甚至会出现伤口周围组织的坏死,在身体上形成难以修复的“窟窿”,严重时可威胁生命。王大爷患糖尿病多年,全身营养状况极差,痰培养、血培养均检测出多重耐药菌,同时又有手术切口感染,这使他的康复变得异常艰难和复杂。
切口愈合不容乐观,这几乎是大多数护理人员的共识。“可我们的所学所知不就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吗?这是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要相信我们专业的力量。”护理部主任冯国琴在全院医护联合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鼓励大家。
伤口造口组徐燕华科护士长建议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先给王大爷处理伤口:首先清除脓性分泌物,修剪失活的组织及脓苔,使创面保持新鲜干燥,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碘伏消毒;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裂口后,将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填塞裂口;最后用泡沫敷料覆盖,吸收渗液。伤口造口组凌爱华护士长就空肠造瘘管处皮肤的护理给出了专业意见:先予生理盐水清洗,干燥后,予造口粉、皮肤保护膜外涂3遍,用可塑贴环保护造瘘口处皮肤,外贴一体式造口袋收集渗漏的液体,防止浸渍周围皮肤及腹部切口。
尽管伤口造口组的两位护士长给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困难。最大的难点便是患者空肠造瘘管处渗液太多,在用了3遍粉膜外涂、可塑贴环保护后,造瘘口周围的皮肤还是受到了浸渍,皮肤受损在进一步加重。多次尝试后,科护士长校爱芳找到了解决方案,将头皮针减去针头,一端置于空肠造瘘口处,一端接负压引流渗液,以减少渗液对周边皮肤的刺激,此举效果立竿见影。
几天后,胸外科王鹏程主任发现之前的裂口基底组织已呈红色,愈合较好,但切口下端处于封闭状态,为了促进切口渗液的引流,他打开了切口下端。
每天一个多小时的切口换药,西ICU护士长韩银风都是自己上阵,及时对切口进行评估,并保持与校爱芳、徐燕华的沟通,以得到最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万里长征步步艰,无论是遇到腹部切口的化脓、恶化,还是空肠造瘘口渗液增多导致的皮肤溃烂,护理团队都没有退缩,她们总是想尽办法来冲洗、吸引腹部切口的脓液和引流造瘘口强腐蚀性的渗液。
充足的营养是伤口愈合的必备条件,而患者的白蛋白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营养科专家指出,可以通过静脉、口服同时补充白蛋白。得知患者是一名五保户,校爱芳立即给他送来了爱心鸡蛋。
整整一个月,在伤口造口组专家的指导和西ICU护理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护下,患者的切口愈合了!这是坚持的力量,这是团队的智慧,这是迎难而上的勇气,这是不忘初心的担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